身為觀音殿新進弟子家屬兼觀禮者,樂小同學全程當吃瓜群眾,當拜師儀式最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結(jié)束,被請往觀音殿的祠堂觀禮,欣然前往。
觀音殿的祠堂在西邊,從第九進大殿出去,再從第八進大殿之西邊小門出去,沿著建筑間的夾道走,共兜轉(zhuǎn)了好幾個彎,穿過了好幾個夾道、胡同,才到祠堂。
祠堂是座有兩進正屋與雙橫屋的大院子,進了路門的第一座正屋也即是主祠堂,供奉著觀音殿歷代先輩。
正屋是五間式的大型,中間沒有間隔,是全通式,祠堂中央供奉著歷代掌門的牌位,緊挨著掌門牌位的東側(cè)擺著為宗派做出個重大貢獻的長老們的牌位,掌門之西側(cè)是嫡系弟子的片位,再之兩側(cè)是內(nèi)門弟子與記門弟子等人的牌位。
觀音殿祠堂擺放牌位的案臺是臺階形的,依輩份最高一層往地面的方向排列,開派鼻祖的牌位幾乎與大梁高度平齊。
不熟悉的乍聽觀音殿的派名,可能會認為是信奉佛教觀音菩薩的門派,其實不是,它是正統(tǒng)道教門派。
其宗門起始于漢末年,始祖乃是一位信奉道教學說的女子,據(jù)傳其人小字觀音,她在世并沒有開宗立派,只因教導了些徒弟,其理念與傳承由信徒們繼承并發(fā)揚光大,后來信徒們自成一派派,奉其為始祖。
觀音殿原名不叫觀音殿,后來在某個皇權(quán)時代因當政者興佛抑道,因宗派受打壓,遂改其名,以始祖之小名為宗派之名,從而模糊了世人之眼。
觀音殿傳承了一千多年,歷代弟子之總和有幾萬人,那么多人的牌位一座祠堂根本放不下,為了節(jié)約空間,大約是趙宗中葉之后期開始,每代弟子中的嫡傳弟子、外門弟與記名弟子們分類各共建一塊牌位,特殊貢獻之弟子則單獨立牌。
也即為所有嫡傳弟子全刻在一塊牌位上,所有外門弟子共刻于一塊牌位上,記名弟子共一塊牌位。
也因觀音殿后輩們被迫之下想出的辦法,得以省出大量空間,祠堂內(nèi)仍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空著的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